重庆石桥铺殡仪馆电话023- 68417482_石桥铺殡仪馆联系电话

塔葬

发布时间:2022-10-18 15:08    浏览:

塔葬,即死后全身人塔而葬。据《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记载,多宝如来是在宝塔中“坐狮子座,全身不散,如入禅定”,在临近圆寂时,于天人大众申告诸比丘:“我灭度后,欲供养我全身者、应在一塔。”而该品经之中,又谓:“此宝塔中,有如来全身。”② 无疑,这是佛教徒为火化舍利造像立塔葬法的一大革新。其“全身不散”、“全身入塔”的观念,导致许多僧人死后也不火化。如禅宗相传,迦叶尊者,灵山会上拈花微笑,得释迦牟尼心法,因此成为禅宗的西天初祖。而迦叶的葬法,在禅宗有一种奇特的传说,如《指月录》曰:“尊者自衰老,宜入定于鸡足山,以待弥勒……尊者念如来舍利,皆在诸天,凌虚遍至塔庙,礼已而还,复以夙约,往辞阿阇世王,遂杳然入鸡足山,席草而坐……阿阇世王知尊者已人鸡足山,乃请阿难同至山,山果为开,见尊者人定俨然。王礼讫,欲以香薪荼毗。阿难曰:未可也。大迦叶方以禅定持身,俟慈氏(弥勒)下生,乃般涅潛,王闻敬叹,与阿难礼辞,山合如故。”①由此可见,弥勒降世时,迦叶再就此世之身协助弥勒;迦叶未人鸡足山之前,曾去礼拜释迦牟尼的火化舍利塔,而迦叶自己都并未火化,是全身不坏地全身入塔而葬,更精确地说是“葬”(藏)在鸡足山中。
台湾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副教授蒋义斌先生认为:“禅宗对迦叶葬法的叙述,是个内容非常复杂的新典范,它既维持了佛教传统的戒定慧,尤其重视禅修,另外又说肉身可以不坏,当再来佛降世时,迦叶亦藉此生之肉身出定。凡此,除了是受《法华经》的'全身人塔’观的影响外,是否又受道教的影响?虽然这个大问题,一时不易解决,不过可以确知的是,在反对火葬的中国社会,这种新葬法,与中国社会保存全尸的观念,应较可契合。”② 此后,禅宗六祖慧能(公元638-713年)不许弟子悲泣、服孝,与儒者之风大异其趋,但六祖慧能是以铁漆固颈人塔,是非常标准的“全身人塔”而葬的典例。其全身遗体,至今仍为中国佛教徒所膜拜。唐代台州国清寺湛然卒,“门人号咽,奉全身起塔,于智者大师茔兆西南隅焉”③。这种僧人死后尸体用药物处理,然后风干置放于灵塔之内的佛家葬法,在考古发掘资料中也可见到。如黑水城遗址西边发现的西夏时期塔墓,就在塔内北墙边的一个台座上发现有一副坐着的人骨架,从塔内发现的大量西夏文佛经、文献来看,死者应是西夏高僧。塔墓高出地面9米左右,由台座、台阶式的塔身和圆锥形的塔顶组成。在塔内的台座中部的基础中,有垂直伸到塔顶的木竿,起着支撑作用。在僧人的影响下,一些信仰禅宗的贵族士大夫也纷纷仿效。如《旧唐书·杜鸿渐》载:杜鸿渐“休致后病,令僧剃顶发。及卒,遗命其子依胡法塔葬,不为封树,冀类缁流,物议哂之。”又《旧唐书·萧王详》载:“王详,子中三年月,时四岁。废朝三日,赠扬州大都督……追念无已,不令起坟墓,诏如西域法,议层砖造塔。礼仪使判官、司门郎中李岩上言曰:'坟墓之义,经典有常。自古至今,无闻异制。层砖起塔,始于天竺,名曰浮图。行之中华窃恐非礼。况肃王天属,名位尊崇,丧葬之仪,存乎简册,举而不法,垂训非轻。伏请准令造坟,庶遵典礼。’诏从之。”《旧唐书·姜公辅传》载:“车驾至城固县,唐安公主。上之长女……悲悼尤甚,诏所司厚其葬礼。公辅谏曰:“非久克复京城,公主必须归葬,今于行路,且宜俭薄,以济军士。’德宗怒,谓翰林学士陆贽曰:'唐安夭亡,不欲于此为茔垅,宜令造一砖塔安置,功费甚微,不合关宰相论列。姜公辅忽进表章,都无道理,但欲指朕过失,拟自取名。朕比擢拔为腹心,乃负朕如此!’贽对曰:'公辅官是谏议,职居宰衡,献替固其职分……陛下以造塔役费微小,非宰相所论之事。但问理之是非,岂论事之大小!若造塔为是,役虽大而作之何伤;若造塔为非,费虽小而言者何罪?”由此可见,唐时一些皇室成员的丧事已采用了塔葬这一形式。
遗体运输、守灵祭奠、殡仪殡殓、火化、骨灰存放、公墓安葬、丧葬用品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24小时全方位对外服务。承担着主城区大部分群众的丧事服务任务,是主城区最主要的治丧服务场所和治丧中心。一贯坚持“丧家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努力满足丧户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以丧家满意为标准,以办好一件丧事,感动一片群众为追求目标。

本站的文章和资源来自网络转载或原创,如有侵犯版权资源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