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石桥铺殡仪馆电话023- 68417482_石桥铺殡仪馆联系电话

面衣丧俗的普遍存在

发布时间:2021-11-08 12:25    浏览:

面衣丧俗的普遍存在
面衣又称“面帛”,由先秦时期的“帜目”及魏晋南北朝的“网面”1、“面衣”习俗逐步演变而来,并盛行于唐。唐代吐鲁番出土文书就曾多处提及这一丧俗。例如,阿斯塔那 205 号墓文书中“高昌重光元年缺名随葬衣物疏”有“面衣一具”的记载。阿斯塔那173号墓文书中“高昌延寿十年元儿随葬衣物疏”有“波斯锦面依(衣一具”的记载。阿斯塔那 15 号墓文书中“高昌延寿十四年唐唐幢海面衣一枚”的记载,等等.中 考古发捌也证实了文献记载,据王炳华《覆面、眼罩及其他》一文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曾先后于1959年、1960 年两次在阿斯塔
该文称这些面衣的形式为“帽套状”四。 那慕区作过发掘清理,共清理墓葬四十座,出土覆衣三十二件”。据
唐代的民间传说,也反映了当时面衣丧俗的盛行状况。《灵异集)云:“兖州王鉴,性刚鸷,无所惮畏,常陵侮鬼神。开元中,乘醉往庄,去郭三十里,鉴不涉此路,已五六年矣。行十里已来,会日暮,长林下见一妇人,问鉴所往,请寄一模,而忽不见。乃开提视之,皆纸钱、枯骨之类。鉴笑曰:"愚鬼弄尔公!”策马前去,忽遇十余人聚向火。时天寒,日已昏,鉴下马诣之,话适所见,皆无应者,鉴视之,向火之人半无头,有头者皆有面衣。鉴惊惧,上马驰去......周岁,发疾而卒。”3 牛肃《纪闻》曰:“青龙寺禅师仪光,行业至高。开元十五年,有朝士妻丧,请之至家修福。师住其家数日,居于庑前,大申供养。俗每人死谒巫,即言其杀出日,必有妨害,死家多出避之。其夜,朝士家皆出北门潜去,不告师。师但于堂明灯诵经,忽见有二人侍之。夜将半,忽闻堂中人起,取衣开门声。有一妇人出堂,便往厨中营食,汲水吹火。师以为家人不之怪也。及将曙,妇人进食,捧盘来前,独带面衣,徒跣,再拜言曰:'劳师降临,今家人总出,恐斋粥失时,弟子故起,为师造之’。师知是亡人,乃受其献。......(天明)家人谒师,问安否。见盘中粥......师乃指所造粥以示之,其家惊异焉。"4 薛用弱《集异记》说:“唐宪宗葬景陵,都城人士毕至。前集州司三裴通远家在崇贤里,妻女辈亦以车舆纵观通化门。及归日晚,驰马骤。至平康北街,有白头妪步走,随车而来,气力殆尽,至天门街,夜鼓时动,车马转速,妪亦忙遽。车中有老青衣从四小女,其中有哀其奔迫者。问其所居,对曰:'崇贤'。即谓曰:"与妪同里,可同载至里门琊?”妪荷愧,及至,则电重辞谢,将下车,遗一小锦囊。诸女共开之,中有白罗,制为逝者面衣四焉。诸女惊骇,弃于路。不旬日,四女相次以卒。“1 这些民间传说虽然荒诞不经,但充分反映出唐代广泛存在着为死者盖“面衣”的丧俗。
需要指出的是,唐人特别注重给女尸盖面衣。如上述三则故事都是女人死了必须戴面衣之证明。又,段成式《西阳杂俎》前集卷+三云:“遭丧妇人有面衣,期以下妇人著帼,不著面衣。”何谓“幅”?《玉篇·巾部》解释说:“悦也,覆发上也。”可见这是一种妇女覆于发上的首饰巾。何谓“期”?期者,期服也。《礼记·内则)陈澔集云:“期朝,今日至明旦也。”这就是说,刚去世一昼夜之内的女尸著覆发币,表示刚逝世,供亲人与其遗体告别;一昼夜尽,即给死者戴上面衣,表示登程远逝,不复返还人间矣!不过,据高国落先生研究,这一习俗仅限于女子,男子死了则未必戴面衣。例如,20世纪 60 年代初在陕西乾县出土的唐代大学士、太子中舍人刘潜慕志载他的夫人李氏临死时对家人遗嘱说:“古有失行者,耻见亡灵,所以用物覆面。后人相习莫能悟之。吾内有无达,念车斯弊。”故死人盖面衣尽管在唐代很普遍,但因有失行,所以女人多因无失行而戴男人则因无失行而不戴。“这与唐代认为面衣只是给生前有污行的人所戴的风俗观是有密切关系的
 

遗体运输、守灵祭奠、殡仪殡殓、火化、骨灰存放、公墓安葬、丧葬用品销售等较为完善的“一条龙”服务体系,24小时全方位对外服务。承担着主城区大部分群众的丧事服务任务,是主城区最主要的治丧服务场所和治丧中心。一贯坚持“丧家至上、服务第一”的宗旨,以人为本,诚信服务。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开展个性化、亲情化的服务。努力满足丧户多方位、多层次的需求。以丧家满意为标准,以办好一件丧事,感动一片群众为追求目标。

本站的文章和资源来自网络转载或原创,如有侵犯版权资源请尽快联系我们删除